浅谈公墓建设与发展

   2024-04-18 3090
核心提示:首都殡葬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墓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从1930年北京开始有了最早私人公墓,万安公墓和福田公墓到现今33家市属经营性公墓,历经80年风雨历程。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当今的公墓正迈向现
首都殡葬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公墓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从1930年北京开始有了最早私人公墓,万安公墓和福田公墓到现今33家市属经营性公墓,历经80年风雨历程。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当今的公墓正迈向现代化、文明化、绿色化、公益化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随着殡葬事业整体的深入发展,公墓建设与发展也随着社会的健康发展不断进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大民政”理念,以平安殡葬、绿色殡葬、文化殡葬、公益殡葬、和谐殡葬,“五个殡葬”为目标。不断深化殡葬改革,来解决公墓建设总体水平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整合资源配置,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墓管理,建立救助保障机制,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安葬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节约型、生态型墓地建设 1.节约自然资源,因地适宜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资源和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行各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就是协调人和自然发展问题。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环境,也是公墓建设与发展主要问题。 80年历史的变迁,公墓的发展在殡葬改革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公墓的建立规范了人们的安葬行为,为治理乱埋乱葬提供了疏堵结合的平台,也是被社会公众认可的现阶段较合适的安葬方式。但在公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石碑林立、地下工程坚不可摧,已经成为“视觉污染”和“地下生态污染”,破坏了城市景观和协调,应引我们的起足够重视。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如何持续满足市民的安葬需求和平衡土地资源问题突显,如何摒弃墓园发展过程中与科学发展相悖的做法,使之向着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是当今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 公墓寻求大的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具有开放性、规范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鲜明特点。以绿色殡葬的理念作为发展方向,绿色殡葬是科学的殡葬方式,主张回归自然,节约土地资源,倡导植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深埋、骨灰海撒等环保葬式。公墓建设一是可建设生态墙,利用植物的生态习性及抗污染、滞尘,降温等功能,形成观赏型、保护型,经济型的松树墙,即遮挡个别墓区的超面积高墓碑,强化区域整体性,同时增加绿色面积。二是可运用人物、植物,动物等象征元素,进行雕塑已获得奇特效果,增加视觉,美化环境。三是完善土地循环使用机制。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是可以循环的,建立土地循环使用机制,实现土地的循环再生,生态墓地建设是用地问题的根本出路。 生型墓园是在绿色殡葬理念指引下对“入土为安”传统殡葬文化的正确导向,是绿色殡葬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对于建设和谐殡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墓园必须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其特点是从社会的切身利益出发,有效的利用自然、回归于自然、循环使用、减少土地浪费,保护环境。(1)注重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生态型墓园建设最大化利用资源,重复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遵循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的建设原则。(2)注重特色,因地适宜。善于利用地形地貌,自然山水,植物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墓园景观。营造墓园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良性循环的空间,达到设计与当地风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注重体现殡葬活动中的文化特色。从殡葬活动者出发,设计并创造出顺应殡葬活动者情趣,便于殡葬活动的空间。根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多样化需求,突出个性特色,体现殡葬文化的闪光点。(4)注重审美效果。墓园是精神文化的寄托,讲究“寄情山水 ”,达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规划设计应注重建筑的精巧布局、植物与建筑的协调搭配。以多姿多彩的动态和静态的形式提供美感和启迪,提升人文精神,创造综合艺术表现力。(5)注重时代文化的彰显。墓园应该是一个文化性空间,浸润着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地区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自然和社会的诸多意义和功能。生态型墓园要坚持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和谐,其特征即取决于城市文化的总特征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又具有独特文化定位,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6)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环境艺术的高度融合。建设生态型墓园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引用新技术、新材料,以独特的空间格局、建筑形象、园林材料等为载体,传递独特的殡葬文化。 2、公墓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只有包含了深厚文化底蕴才能享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生态型墓园文化建设,就是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园林的文化内涵,营造文化气息,使之更具内在的韵味。(1)建设风格要彰显地域文化内涵。在建设生态型墓园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传统的文化品位外,还要与历史遗迹和古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突出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从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寓传统文化于生态墓园。运用雕塑、园林小品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主题,让游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追忆的地域历史和表达的文化思想,创造出适应时代特点和人民需要的高水平的精品墓园文化。(2)注重人文精神的发扬。每一座墓主人或伟大、或平凡,但都有一部自己的人生历史,对其后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一部部不尽相同的人生历史构成了每个地区的历史。独具特色的陵园文化让群众在祭奠缅怀先人的同时得到有益的精神启迪,通过环境的营造架起物质转化为精神的桥梁。(3)树立生态公墓价值观,将公墓建设成为了集骨灰安葬、休闲旅游、社会教育、缅怀纪念、绿化美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文情感化的纪念园林。 二、公益性公墓建设 为贯彻落实好“大民政”理念,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安葬需求,完善救助保障机制,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公益性公墓的发展应当遵循“公益、便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公墓服务于人民群众,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公益利益,公益性公墓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在殡葬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益性公墓的历史作用及其面临的问题。在殡葬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殡葬改革的某些内容与形式已经落后于整体形势的发展,公益性公墓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尴尬。(1)历史原因造成了缺乏整体规划的局面,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殡葬设施规划,但是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将殡葬设施规纳入地方整体规划当中,导致了公墓与城市之间的冲突。近几年,因为城市规划不完善导致的公墓整体搬迁的情况也日趋增多,如许多区县在开发区建设和新城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此类情况,有的由政府进行补偿完成了搬迁,有的则因为规模过大,群众反映强烈至今仍无法搬迁。(2)随着取消城乡户籍界限工作已经在很多地方取得了进展,城市化加快导致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服务对象身份的变更。随着各地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被提速,部分城市城镇的的范围不断扩大,乡镇或撤或转化为街道,而公益性公墓依然存在,其服务对象的身份由农村村民转化为居民,依照现行法规已经不属于公益性公墓服务对象,但由于居民的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化,如将其列为非服务对象是否合理仍值得探讨,同时此类公墓的性质以及发展问题都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3)公益性公墓缺乏必要的公益性投入。目前绝大多数公益性公墓都是由申请主体自己筹集资金建设或有其他单位或组织出资,而国家投入很少,但是农村经济状况本身比较落后,有些公墓管理者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环保等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以实施,导致部分公墓为了维持正常业务,无视法规的规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环保措施不力。目前多数公益性公墓安葬形式单一,只有传统的立碑是墓穴,整体绿化环境不好,绿化面积很少。 公益性公墓发展要求及发展原则。由政府或集体补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发达地区的土地日益匮乏,公墓规划占地也越来越少,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发挥经营性公墓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并解决公益性公墓资源短缺问题。公益性公墓的“便民”原则主要体现在合理规划方面,合理的规划即要保证遗体或骨灰安葬时方便和家属及扫墓方便,还要保证交通等公共环境的方便与安全,这就需要在公益性公墓的数量,规模,类型与经营性公墓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公益性公墓问题的解决对策,要以“大民政”理念,推进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制定公益性公墓整体规划,规范公益性内部管理制度。首先,严格墓穴或骨灰的安葬手续,要求各公益性公墓在开展业务时必须保留亡者的户籍证明材料。明确规定公益性公墓的环保要求,以法定的形式确定公益性公墓的安葬方式,推广植树葬,草坪葬等小型墓碑或无墓碑的环保安葬方式,规定公墓绿化面积所占最低比例,并对绿化形式进行限制,增加骨灰堂,廊,墙等节约土地的安葬方式,最终实现安葬方式的多样化,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长远意义。严格监督管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的最终保障。长青园陵园推行公益性骨灰墙是首个城市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为其他公墓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市殡葬管理部门正在酝酿规划”零百千万”工程,其中就有公益性公墓的建设设想,从而使城市公墓在公益性服务方面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安葬需求。 三、规范公墓管理 良好的管理是公墓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公墓事业的发展在整个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也面临着调整管理体制、变革经营机制等一些重大问题。如何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促进公墓向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生态型、园林式公墓的推广,城市经营性公墓融合更多公益性公墓的内容,使之公墓事业的发展更加依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符合公墓规范化管理的相关法律。从而使公墓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规范划公墓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根据公墓具体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凸现人性划殡葬服务理念的根本保障。加强公墓战略规划管理的同时,行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殡葬行业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我们不断加强对外宣传,使人们对殡葬行业的熟知程度越来越深,殡葬已变得不再神秘而可怕,相反,群众对丧事的需求越来越高,殡葬行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开展行风建设中,抓源头治理主要体现在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和强化教育等方面。公墓不断提高内部服务管理水平,购置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服务规范和流程,通过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思路、增强服务特色,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墓穴咨询,全程引导,安葬服务,祭奠礼仪等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了“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服务品牌效应。 探索公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向。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关心殡葬、了解殡葬、参与殡葬改革,树立殡葬新风尚,弘扬先进的殡葬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墓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