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工作做什么?殡葬改革改什么?

   2015-10-26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4260
核心提示:殡葬工作做什么?殡葬改革改什么?今年5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国策,它关系人民
殡葬工作做什么?殡葬改革改什么?
 
今年5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国策,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翻开崭新一页。
殡葬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行业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要素之一。但这一基本常识并不为社会公众了解与认知,许多不理解也由此产生,这给殡葬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中国殡葬改革从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开始。自此,拉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帷幕,对我国的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近60年的时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度以及社会需求与60年前发生了变化,殡葬在形式、内容与结果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殡葬改革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殡葬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我们从厘清殡葬是什么、殡葬做什么、殡葬改什么这三个问题来展开分析。
殡葬是什么?
殡葬是什么?殡葬做的是尊重服务人生、科学处置遗体、文明传承精神的工作,殡葬服务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化、科学化、人文化。
殡葬做什么?
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不同,不仅有生理生命,还有精神生命。在人的生理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其精神生命并非也随之终止,其精神的痕迹仍将延续下去。正因为这种延续,才有了人类不断进步,才有了社会不断发展。
殡葬工作不仅要做好人生理生命结束时体现尊重、科学安置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好逝者精神生命的保留、延续工作,让逝者的精神继续活在生者心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殡葬工作不仅仅是安置好逝者,还要面对活着的人,让活着的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辩证地来看,人的个体的消亡是减量,但人的创造、精神的延续等又是增量。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谋求历史增量的过程。当今的殡葬从业者、管理者、制定政策者既要从历史减量的角度,也要从历史增量的角度去思考,去研究,去制定政策,科学地处理好减量的内容,积极地提高增量的内涵。如此一来,殡葬工作就会变成一个“人生的事业”,这个行业的面貌就会发生重大改观。殡葬从业者要想科学地做好减量,文明地做好增量,就要对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是服务生命、解读生命、传承生命的事业。
人类的殡葬行为嵌入在社会发展的环节之中,殡葬活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生态殡葬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引导树葬、海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多种生态葬式,更是一场葬式的全方位系统提升;还可以通过引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速创新,引领人们在殡葬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将殡葬事业提升为一项生命事业,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所以,我国殡葬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在于尊重人文、纪念传承、科技环保。
殡葬改什么?
当前,面对老龄化、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发展的新趋势,殡葬改革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殡葬行业的发展跟不上其他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与原有殡仪馆的搬迁和公墓的动迁矛盾;殡葬服务内容与形式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百姓的抱怨与政府的要求;市场经济与计划体制的结合与平衡;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博弈;新理念与旧观念抵触等。
殡葬改革要改什么?殡葬改革应该重视民生,符合未来发展趋势。首先,观念需要变化。无论是体制内与体制外、市场与公益,都应打破利益集团的狭隘,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应加快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形成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其次,形式需要变化。由于殡葬活动牵涉人类整个生命活动,是围绕生命死亡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发展与社会传统。因此,对传统的东西不是靠简单地禁止就可以改变的,还要通过设立先进的形式载体,加之以文明的服务进行引导。最近几年,殡葬活动被提高到国家层面进行考虑,比如,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设立烈士纪念日,在重大事件中提出对人的尊重等等,这些为我们开展殡葬活动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再次,方法需要变化。将殡葬的理念由处理变服务,终止变延续,搬迁变增设,从简变尊重。城镇化进程要给殡仪馆、公墓留出配套发展空间,适度增设殡葬设施,以方便百姓、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现实中,要解决好公益殡葬与经营殡葬、国营与民营的关系问题。对殡葬机构来说,公益和经营不应该是一对矛盾,殡葬行为本身就具有公益性,而殡葬事业的发展又需要殡葬机构通过经营行为达到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服务。但要达到增强社会公共产品提供能力的目的,就需要通过经营实现良好的盈利,进而实现公益的目的。所以,公益中要有经营,经营中要体现公益,他们不应该是一对矛盾体。
殡葬机构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承担社会(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在整个流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注环保;三是为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开展捐赠,公益活动。
殡葬服务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未来发展更需要哲学的思考,因为它关乎生死大命题;需要理性的规划,因为它属于百年大计;需要感性的执行,因为它肩负情感传递。殡葬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革,需要积极倡导多元殡葬服务新理念,提高对科学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态的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根据王计生在2015公墓年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原题为《殡葬改革要有新思路新方法》)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cnbzw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