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丧葬习俗的改变

   2015-12-07 7470
元代丧葬习俗的改变有元一世,统治阶级为了把丧葬礼制更加牢固地建立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革,对有触于封建礼俗的所谓伤风败俗现象作宣明或纠正。其原则与作法是省察风俗,宣明教化,若有不孝不悌、乱常败俗,皆纠而绳之。其利害可以与除,及一切不便于民,必更张者。1.禁停丧不葬停柩为汉族丧葬风俗。死者入棺后,灵柩停放待葬,故名。民间有移棺于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的,但大多停柩于家中堂,立孝堂日夜守灵。一般三日内殡葬,有的则隔旬安葬。又有一些人,将灵柩停放数年不葬。文献记载显示,这种停尸不葬习俗元时颇流行。对此元廷以明令禁止。 皇庆元年(1312年)三月,中书省一份禁令称:江南风俗,但有亲丧,故将尸棺经年暴露,不肯埋葬,合准禁止。延祐五年(1318年)五月,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一份文件中说:且见,江南俗率多远丧稽葬,习以成风,是省察宣明者。有所未至耳盖尝闻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而丧,具称家有无。所以使贫富之葬咸送人鬼之道,俱安也。今闽中(今福建省福州市一带)此风盛行,停丧不葬,经一二十年。有一家累至三四柩者。……停棺不举,旷岁历月,使其流虫出汁,过者掩鼻。停柩不葬的原因是年月未到,下地未得,贫乏不能胜丧。对此中书省文件规定称:按《礼》,诸侯大夫士葬,皆有月数,是古者不择年月矣;春秋九月丁已葬定,公雨而不克葬,戍午日下昃(zè,音侧,太阳偏西)乃葬,是不择日矣。郑葬简公司墓之室当路,毁之,则朝而定,是不择时矣;古之葬者皆放国都之北,兆域有常处,是不择地矣。《经》曰:丧与其易也,宁戚苟能尽其哀疼之情。称家有无,贫而薄葬,曷(hé,音何,怎么)害于礼?且纸衣瓦棺犹可全其孝爱,况且停于家者,已具有棺衣耶,而下贫之户不即营葬,辄作佛事欲为死者妄邀冥福。先贤有言: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今不以君子之道,待其所亲而以小人目之,岂得为孝爱乎!移饭僧所费为营葬之资,固不患不胜丧也。矧有附郭僧焚修之地,公然顿寄灵柩,尤为非宜。夫父子之亲兄弟之爱、夫妇之恩人皆有之,不幸遇其死亡,随家厚薄,以时而葬则为尽孝爱之道。禁令认为,停丧不葬,深乖古者之典,尤伤天理之和,是宜明白开论,即以月日使依期埋葬,以厚人伦之道,以长孝爱之风。从文献记载来看,元廷这些规定似乎收到一些效果。但对整个中国丧葬习俗史的影响而言,是微不足道的。2.禁约焚尸 火葬,又称焚尸,是随佛教在我国的传入而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 如前所述,元代汉人中火葬习俗尤盛,而元廷曾以明文禁止汉族的火葬之俗。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中书省文件称:见北京路百姓父母身死,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照得,古者圣人治丧具棺槨而厚葬之,今本路凡人有丧以火焚之,实灭人伦,有乖丧礼,本省看详,今后除从军边远或为羁旅从便焚烧。……四方之民风俗不一,若便一体禁约,似有未尽。……除从军应役并远方客旅,诸色目人许从本俗不约禁约。外据土著汉人拟合禁止,如遇丧事,称家有无,置备棺槨,依理埋葬,以厚风俗。……若贫民无地葬者听于官荒地内埋了,若无人收葬者官为埋葬。简言之,禁止汉人火葬,从军应役、远方客旅从便,诸色目人须从本俗,贫民无地者在官荒地埋葬,无主尸体由官方负责埋葬。 从这些禁令来看,元廷对火葬的态度比较强硬,但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元一世,火葬习俗在汉族中不但没有受禁,反而随佛教的进一步盛行,火葬习俗愈演愈炽。此外,火葬是比较科学、文明、卫生的葬俗,受到各阶层人民的欢迎。这些是活葬习俗有禁不止的缘故。 3.禁厚葬、倡薄葬 元代中后期,丧礼的贫富差别、等级区分的色彩越来越鲜明,厚葬之风随之盛行,而江南尤盛。至大元年(1308年)江西行省一文件称:坊见江南流俗,以侈靡为孝,凡有丧葬,大其棺槨,厚其衣衾(qīn,音亲,尸体入殓时盖尸体的东西),广其宅兆,备存珍宝、偶人、马车之器物,亦有将宝钞籍户敛葬,习以为风。非惟甚失古制,于法似有未应。所谓古制,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即行薄葬。于法未应,指的是厚葬有违于至元七年(1270年),元廷有关民间丧葬的规定。故江西行省文件称:今后丧葬之家,除衣衾棺槨,依体举葬外,不许辄用金银宝玉器玩装殓,违者以不孝坐罪。(据华夏风韵网)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