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要说 但要把握分寸

   2015-12-07 7320
清明将至,死亡是不可回避的话题,有的还成了新闻热点,如4月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的90后遗体化妆师说:社会上很多人对我们这样每天与死亡打交道的人心存忌讳,就引起许多人感慨。  无须讳言,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对死亡仍是非常忌讳,多是绕着走,由此也造成一些问题和困惑,如不能做到对孩子正确和坦然地解释什么是死亡;如绝症病人无法平静快乐地度过最后的生命时光;如生前预嘱这类尊严死理念和操作在我国多年难以推开;如亲人对弥留之际家人无法表达最后的爱。近年,有专家呼吁,我国应该引入其他国家搞的死亡教育,通过教育的手段让人从小就认识到生与死都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培养一个人应具备的生死态度,正视人生,坦然面对死亡现象及本质,保持心理健康。这种呼吁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实践已证明,死亡教育搞得早和搞得好的国家,的确可以帮助人们相对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如英国1988年教改后就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这门课确实对孩子有有帮助。死亡教育对尊严死的推广也起到促进作用。如美国的死亡教育已普及,生前预嘱的尊严死就得到推广。  我们珍爱生命,这是非常好的,但人的生命总会走到终点,尊严地活着和尊严地死去是一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死亡教育。有时,谈论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也可充满温情和睿智,而我们缺乏这样宽容的氛围。所以,我国在死亡教育上补补课是好的,要支持。但,需强调的是,对此也要把握好分寸,充分考虑到国情、文化和各地各族的习俗等,不要操之过急和用力过猛。首先要告诉人们,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说死亡,遇到就回避,显然不行,因为现在传媒如此发达,你不说,孩子就不关注死亡了?他们很可能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获得片面或畸形的死亡教育,现在,一些孩子轻视生命和曲解死亡就与此有关。如此,还不如早些正面说,坦然说。  我们建议,我国的死亡教育在学校里不必单独讲,可作为生命教育课的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讲课时区分不同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成熟度,考虑同一群体内部个体的差异。总的基调是教育孩子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而在强调尊重、感激、激励、敬和保护生命的同时,也感谢和接受生命有尊严的终结。这种高水平的死亡教育,一般老师客串不行,要接受很好的培训。教材也要认真研究和讨论。对此,教育部门要上心,不要再拖了。家庭中的死亡教育不宜正儿八经地专门讲,可借机会对孩子顺便说,如清明扫墓就是一个机会。如何说的没有恐惧感,却能为人生和生命增彩,父母也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