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

   2024-05-04 900
核心提示:母爱是伟大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几个历史典故,让我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
母爱是伟大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几个历史典故,让我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  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 孟母三迁 ;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 ;,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 《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 ;孟子回答说: 会背诵了, ;孟母高兴地说: 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 嘶 ;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 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还有一个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选自《列女传》 《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 ;母曰: 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 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 ;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