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和谐丧葬文化观

   2015-12-07 4580
现代的丧葬文化观应该是和谐的殡葬文化观,具体体现多方面的和谐:一是体现生者与死者的和谐,死者安详逝去,生者在追思中更加珍惜生活,平静对待生活,更加热爱生命;二是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对死亡更加宽容,不离弃,不恐惧,不忌讳,不避讳,既是对逝者的宽容,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者的理解和支持,为生者构建和谐的生活空间;三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死亡是自然规律,现代的殡葬文化应更加体现对逝者回归自然的引导和指引,对逝者的丧葬过程更加符合现代自然理念的环保观念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命的过程终结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半径逐渐扩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如儒家的为父母守三年之丧的做法已经自然消失。但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却依然是人们的正常诉求。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逐渐渗透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网上扫墓文化,既可以引导人们从传统的现场扫墓到网上祭奠,从传统的祭扫的特定时间(清明节等)和特定地点(墓穴所在地)的双重约束中解脱出来,同时又满足人们祭扫的心理需求。如今,人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有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或在异乡工作的人,清明节大奔赴祖籍扫墓殊为不便,网上祭奠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三是构建网上墓园,在倡导不保留骨灰的遗体处理方式的同时,为民众提供网上墓园,提供符合逝者遗属需求的场地。这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转变都有十分柔性的契合。 社会各界也应重视殡葬文化的弘扬,共同维护与创造和谐积极的丧葬文化观。作家陆幼青曾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书写了其生命逝去之前历程的《死亡日记》,感而不伤,情感真挚。日本2008年拍摄的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描述了一个大提琴师从事临终关怀的入殓行业,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质朴的情节、真挚的感情描述了对生命最后一程的尊重和珍视。这些作品都为彰显生命的价值、揭示死亡的意义做出了积极贡献,唤起了人们对死亡以及生命的更深刻的体悟和理解。构建现代和谐的殡葬文化观正应如此,让社会各界对殡葬文化焕发出更积极的共鸣。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文明演进中永恒的主题,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亦如是。现代和谐的丧葬文化观,也要能充分吸收传统丧葬文化中的精华,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文化、佛家文化中的善。现代丧葬文化观,应该是孝、善兼备,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观。当然,如何构建和丰富现代殡葬文化观的内涵,既不能守株待兔,也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以审慎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和实践。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